您所在的位置: FOF体育 新闻中心 媒体聚焦 正文
经济日报:雷震海天腾巨龙
——追记“两弹一星”元勋、著名火箭与导弹技术专家黄纬禄院士
发布时间:2012-02-10     信息来源: 经济日报
  中国航天事业伟大成就的背后,有一批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、大力协同、无私奉献、严谨务实、勇于攀登的航天人。“两弹一星”元勋、火箭与导弹技术专家黄纬禄就是其中一员。

  2011年11月23日,95岁的黄纬禄永远离开了我们。

  近日,记者到黄纬禄院士生前工作、生活过的地方寻访这位世纪老人为中国导弹事业不懈奋斗的足迹。

  “毕生奋斗在中国导弹事业的黄纬禄并不为社会所熟知,但我们永远都不能忘记,是他开创了我国固体导弹事业的发展道路。他忠诚报国的赤子情怀、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、大力协同的优良作风、默默奉献的高贵品格是航天精神的集中展现。”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总经理、党组书记许达哲说。

  科学报国矢志不渝

  黄纬禄1916年生于安徽芜湖。青年时代,看到祖国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践踏下风雨飘摇,他立志“科学救国”。在英国伦敦大学取得无线电专业硕士学位后,黄纬禄怀着满腔报国热情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国。

  20世纪50年代中期,一个迎春花初绽的时节,从美国回来不久的科学家钱学森在中南海怀仁堂作报告。“我们中国人不比外国人笨,外国人能搞出来的东西,我们中国人也一定能搞出来!”钱学森的讲话使聆听报告的黄纬禄深受鼓舞,他决心要为建设新中国竭尽全力。

  1957年,黄纬禄来到刚刚成立1年的中国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五院二分院,开始了他的“导弹人生”。

  面对当年西方经济技术封锁和苏联撤走专家的重重困难,黄纬禄和战友们脚踏实地、刻苦攻坚,努力创新,不断探索,突破了一项项关键技术,攻克了一道道复杂难题,成功铸就了“蛟龙”出水、“巨浪”冲天的历史丰碑,在一张白纸上描绘出共和国导弹事业的壮美画卷。

  “东风一号”研制时期,黄纬禄担当起了导弹的“中枢神经”控制系统负责人的重任。当时我国导弹的基础一穷二白,一切从零开始。面对困难,黄纬禄没有望而生畏。他从基础学起,把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技能想方设法转化过来,同时吸纳新的知识和技能。他鼓励大家:“干工作,只要去干、去学,总是可以学到手的。就像爬山一样,在山下,看着山顶那么高,不要被吓住了。要一个台阶、一个台阶地向上爬,上一个台阶并不困难,上一个台阶就离山顶更近一步。只要坚持不懈地往上爬,总是可以爬到山顶的。”面对新出现的问题和挑战,黄纬禄运用互帮互助教学法,大家不分昼夜共同学习,很快掌握了大量知识。首枚导弹运往基地前,黄纬禄和战友们在生产车间里连续奋战几个昼夜,把每一个环节重新仔细检查了一遍;在冬季滴水成冰的试验厂房里,他们对每一个电路单元进行反复调试,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。他们要向世人证明,中国人靠自己的力量也能造出导弹来。

  1960年11月,中国第一枚导弹“东风一号”发射成功,实现了我国军事装备史上导弹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!

  1964年6月,“东风二号”取得圆满成功,翻开了我国导弹发展史上自主研制的新一页!

  1966年10月27日,中国首次由导弹运载发射的原子弹在核试验预定地点成功爆炸,中国导弹研制试验成果震惊了世界!

  研制我国第一代潜地固体战略导弹“巨浪一号”时,黄纬禄担纲该型号的总设计师。他带领年轻的团队克服了研制起点高、技术难度大、既无资料和图纸又无仿制样品等许多困难,终于取得了固体导弹技术和潜射技术的重大突破。1982年10月12日,渤海的海面上,一条喷火的蛟龙跃出水面,以极快的速度直飞蓝天……第一代潜地固体导弹研制成功,标志着我国成为具有自行研制潜地战略导弹能力的国家。中国从此有了二次核打击能力。

  “四个共同”攻克难关

  黄纬禄不仅是优秀的技术专家,也是善于统筹协调的科技工作领导者。他一贯倡导技术民主、集思广益,注重倾听和吸纳不同意见。

  “巨浪一号”研制涉及19个省市、10个工业部门,主要组成横跨5个研究院、3个研制基地、承担任务的单位多达109个。黄纬禄从不轻易否定别人的想法,而是听取各方的意见,将不同意见进行分析总结后再行决定。

  在潜地导弹型号研制遇到重大难题的紧要关头,黄纬禄果断决定召开首次总师扩大会,要求大家都把余量拿出来,再分散难点。他明确指出,风险要共同来承担,不能出了问题时相互指责、埋怨。他还明确表示:“作为总设计师,有问题我首先要承担责任。”黄纬禄就是这样,始终身体力行、敢于承担责任。他大力倡导的“有问题共同商量、有困难共同克服、有余量共同掌握、有风险共同承担”的“四个共同”原则,已经成为航天系统工程管理思想在实践应用中的“金科玉律”,成为航天系统工程协同工作、解决问题的法宝。有专家称,黄老的民主思想和“四个共同”方法对“巨浪一号”的研制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
  在“巨浪一号”前期的几次试验中,射程达不到设计要求,原因是导弹超重了。经过分析,是控制系统根据总体给出的各个分系统的最大偏差来进行仿真,将某指标值设计为实际值的5倍,使系统总体不堪重负。最后,黄纬禄拍板,将指标设计用量调低。在作决策时,黄纬禄强调:“有责任我负责,成功了是你们的!”

  德才兼备桃李满天下

  严于律己、宽以待人是他的人生格言,黄纬禄把品德看得比技术更重要。无论走到哪里,他都是先当学生后当先生,自己不了解的问题,就向别人请教;对身边的工作人员,他都非常尊重;他始终坚持自己的“出差三条”:只要能走出去就行,只要有饭吃就行,只要有地方睡觉就行;在试验基地,他坚持和大家一起排队买饭、一起搞卫生;他严格执行自己的“用公车三不”:私人外出不用车,接送亲友不用车,家人有事不搭车。

  在同事眼里,他是大家的良师益友。航天科工二院原型号副总师陈福根说:“他是我们敬重的老专家。他跟我们一起工作,一起跑步、游泳、下棋,做智力题。他总是那样亲切温和,坦诚待人,让你做到知无不言、言无不尽。跟他一起工作,心情很舒畅、很愉快、很幸福……”

  秘书吕慧英说:“他总是笑眯眯的,总是以商讨的口气跟你讨论问题,开会时总是坚持早早就到会场。无论遇到什么难题,他总是给人以信心。”

  黄纬禄十分注重对人才的培养,悉心指导,桃李满天下。在上世纪90年代初,航天科技人才流失严重,黄纬禄用他的言传身教影响和挽留了许多中国导弹事业的年轻人才。如今,他们中的大多数已成为导弹研制队伍的骨干力量。

  黄纬禄用无限忠诚和全部生命铸就了“导弹人生”的辉煌,他的功绩将永远镌刻在国防事业的伟大丰碑,他的精神也将不断激励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攀登新的世界高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