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的位置: FOF体育 党建文化 航天人物 正文
2018航天科工感动人物候选人事迹——“烽火”型号竞标团队:斩尽荆棘拔头筹
发布时间:2018-12-18     信息来源: 中国航天科工

“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06所在本轮竞标成绩为第一名!”听到评审组专家念出206所成绩的那一刻,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,副总设计师杨向东终于露出笑容,这位在型号战线奋斗了近20年的“老航天”眼角有些湿润,仿佛已听不清评审现场的掌声。那一刻,瞬间积攒在竞标团队成员心头数月之久的压力和疲惫都化作乌有……

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竞标中,面对全新领域的极高难度挑战,206所的竞标团队要想与该领域的传统优势单位竞争,留给他们的胜算概率几乎为零。206所党委快速决策、迎难而上,抽调精兵强将组建竞标团队,由206所副所长韩世礼亲自担任竞标总指挥,曾三次获得国防科技进步奖的副总师杨向东担任技术带头人。

在这次代表206所“出征”的金牌战队中,每一位成员深知这场竞标的重要性。如果拿下竞标,206所就能闯进这个十几年来从未涉足的关键领域,改写历史;败北,则意味着在这个领域再无可能追上对手。对于这群平均年龄只有31岁的年轻人,这将是一场残酷的生死之战。

寸土必争,苦战!

大年初三,北京的街头洋溢着浓浓的团圆气氛,206所20多位设计师告别了家人赶回单位,迅速投入到了竞标工作中,开始了历时半年的艰苦“拉力赛”。

6个月要完成7项产品竞标,平均每个月要完成1项系统级产品的技术方案……“连轴转”的紧张工作节奏,每位成员都在突破着自己的极限。想要短时间内超越竞争对手,紧迫的时间节点、巨大的经验落差压得团队快要喘不过气,可大家都在拼尽全力、咬牙坚持。他们主动放弃了所有节假日的出游计划,推迟了已经一推再推的婚期,忘记了医生千叮咛万嘱咐要多休息的医嘱……这群铁骨铮铮的“航天硬汉”,唯独没有放弃的,就是那仅有的百分之一的希望。

然而,百分之一的希望却需要靠百分之二百的付出来换回。拼,是唯一的途径。在这支敢打、敢拼的团队里,有为了追求最优,把方案推翻一遍又一遍,跟自己“死磕”的孙亚东;有临近竞标,连续通宵,就像强迫症一样不断进行技术优化的李国中和丁尧;有从家里带来洗漱用品和换洗衣物,连续一周没有离开过单位的贾晋华;有绞尽脑汁比对技术方案,翻阅上百本资料的李金平;有知己知彼、反复推演竞争对手技术方案的王帅旗……在这个如火一般的团队中,每个人都咬定“新市场寸土必争”的信念,倾尽全力争取成功。

身先士卒,征战!

半年来,作为竞标工作的负责人,杨向东副总师经常是团队里第一个来到办公室,而又最后一个离开的。为准确而快速地牵引技术攻关,他不仅把控系统整体方案,更对方案的每一个细节都严苛至极。

每天十几本技术方案摆满了他的桌案,这些方案他都要逐字逐句的审查,看到有疑问的地方会立刻标注下来,并与团队进行沟通,桌上的笔记密密麻麻地记满了各类问题……直到凌晨却依然坚守如初。

每次竞标,杨向东都要亲自汇报,在汇报席上脱稿讲解设计方案。汇报结束后,他也总是执意留下来,跟团队一起在现场等到深夜公布评分结果。

在某产品竞标的前一天下午,团队收到用户改变产品需求的消息,这意味着要重新进行设计,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,杨总皱了皱眉头:“不认输!今晚,我和大家一起通宵!”短短的一句话,让原本有些慌乱的团队瞬间吃了一颗“定心丸”。这一晚,杨总与团队是并肩冲锋的战友,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完成新技术方案的设计,杀出血路、突破重围;这一晚,是杨总与团队一同点燃了奋斗之烽火,点亮206所的超越之路。

锲而不舍,鏖战!

“烽火”竞标团队一路上斩尽荆棘,陆续拿下了多场竞标,成功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和团队每一次面红耳赤的争论,每一个不眠不休的夜晚,每一名锲而不舍、燃烧自我的团队成员,每一位家属的理解和默默支持。没有庆功酒,也没有休息,在竞标成功的第二天早上,“烽火”型号竞标团队所有人都准时来到会议室,商讨接下来的工作。“同志们,咱们这才是刚刚站到起跑线上!劲,不能松!”杨总殷切地望着大家说。

雄关漫道真如铁,而今迈步从头越。站在新的赛场上,更加激烈的较量已经吹响号角,在通向最终胜利的赛道上,强军一代已在奋力奔跑。(文/赵森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