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的位置: FOF体育 党建文化 航天人物 正文
匠心航天二十载 万千锤而铸一器——记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83厂何海龙师傅
发布时间:2020-01-07     信息来源: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

凭借刀具的切割声音判断加工状态,能加工出精密程度达到头发丝四十分之一的航天产品,被喻为解决“疑难杂症”的专科医生,获得的荣誉可以写满一张A4纸:国家高技术重大项目的先进个人,集团特级技师……说起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83厂何海龙师傅,大家总是夸赞连连。日前,他荣获了二院首席技师称号,业绩里又增添了一抹光辉。

唯至诚者,能致其极。“做就要做到极致,做到最好。”这句话是何海龙一直坚守的信念。对于何海龙来说,极致就是和机器拼精度,和时间拼速度,和标准拼态度,让航天产品精中求精。入厂23年来,何海龙一直奋战在科研生产第一线,默默耕耘,攻克了多项关键产品加工技术难题,实现技术革新20余项。

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和“万千锤而铸一器”的坚持,使何海龙成为283厂第一个数字化在线检测工装设计的设计者,拥有3项发明专利,擅长新型复合材料及超硬材料的镗削加工,成为能揽“瓷器活”的“金刚钻”,更是薄壁类零件的精密加工和复杂刀具设计、刃磨等方面的专家。

“从不退缩,很少说不”

“这批产品有点加工难度,怎么办?”

“找何师傅啊,他肯定能解决!”

何海龙被喻为车间的“活招牌”,一旦遇到“急难险重”任务,大家第一个便会想到他,而他也“从不退缩,很少说不”。

一次,厂里接到一批紧急任务,需要15天内完成,产品要求精度还特别高,相当于头发丝的四十分之一,何海龙负责最后一道工序,也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一道工序。任务能否完成,大家都悬着心。“我们航天人是有荣誉感的,别人能做的,我们肯定也能做,别人能解决的,我们肯定也能解决,不把问题拿下,决不罢休。”凭借着身上这股“钻劲”,何海龙连夜攻关,最终啃下了这块“硬骨头”,任务完成率达100%。至此,何海龙也成为为数不多的能解决该难题的人。

在某关键零部件加工任务中,因零件精度高,运用传统加工方法产品合格率不到60%,生产周期难以保证。何海龙通过设计工艺装备,改进刀具,用上下截面对比加工法,成功解决了该产品对称度0.005毫米的加工难题,最终使产品合格率达到了100%,且效率提高2倍,确保了产品生产周期,降低了生产成本。

“先知先会者是为师”

“一个点再强也是单兵”,何海龙认为一个人的强大不是强大,整体实力强才能发挥最大战斗力。在不断学习,提升自身职业技能水平的同时,何海龙言传身教,默默奉献,通过导师带徒等多种形式,积极为企业储备优秀的技能人才。

他总结了一套系统的方法——“一周一课堂,一月一总结,一季一评比,一年一比武”,即:每周组织讲授一堂培训课,每月开展总结,每季度在徒弟和班组成员之间开展评比,每年度参加更大范围的技能比武,用比武成绩检验学习训练成果。在这套方法支撑下,何海龙先后带徒9名,其中特级技师1名、高级技师4名、技师2名,3人获得全国数控技能大赛铣工组第一名,4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,均已成长为数控和镗铣专业的骨干。徒弟蒋士波获2016年北京市第四届职业技能大赛数控铣工组第1名。

同时,作为283厂三分厂铣工一班的班长,何海龙从工作理念、技能技术等方面做好对年轻同志的传、帮、带工作,辅导并鼓励他们以赛代练,班组内形成了人人求上进的良好学习氛围。班组现有成员15人,经过多年的培养,形成了目前的含特级技师2人、高级技师3人、技师3人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人、全国技术能手4人在内的高技能人才队伍。他带领班组在深孔加工方面独创的孔切削加工技术走在同行的前列,多次承担了集团公司“专、精、特”等多项课题攻关任务,多次完成“急、难、险、重”科研生产任务,为航天事业的发展默默贡献着力量。(文/厂宣)